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9的文章

西餐廳le pain quotidien怎讀?怎解?

圖片
在金鐘另一家用了法文名字的餐廳是這家。應該怎樣讀呢? 不如又問問店員吧。 ( 現場採訪片段 ) ( 請問你們餐廳的名字是怎樣讀的? ) ( 是 Le pain quotidien) ( 再說一遍,慢一點 ) (Le pain quotidien ,但大多數時候,客人只說 Le pain ,或者 LPQ) ( 這是一間法國餐廳嗎? ) ( 是一間法國、比利時的西式餐廳 ) 熱心的帥哥店員雖然給出答案,但我聽起來發音好像有點不正確,就是他把第一個音 le 讀成 la ,變成 la pain 。正確的讀音應該是 le pain quotidien ,最後這個字有 4 個讀音: quo-ti-di-en 。這個法文字的發音不論粵語或普通話我們都有,大家讀它應該不成問題。 Le pain quotidien 是什麼意思? Le pain 是 the bread ,即麵包, quotidien 是 daily ,即每天,整個名字翻譯成英文就是 the daily bread ,即每天的麵包。但在法文,這個名詞其實有引申的意思,就是每日的食糧,不一定單指麵包,另外就是指每日都會重複出現或做的事,例如說某人的工作是當司機,那麼駕車對他來說是 le pain quotidien 。 和帥哥店員聊了一會之後,我順手取了一份他們餐廳菜單來研究,看有多少地道法國菜,發覺原來不多的,尤其是餐牌主要用了英文,很難判斷是否地道法式菜餚。比較明確的地道法國菜有一個,就是 Ratatouille 。 這是一道很傳統的法國菜,中文名為普羅旺斯雜燴,或是普羅旺斯燉菜。說起來這道菜非常容易做,而且所有材料在香港都可找到。我雖然不是廚師,也懂得做,不如讓我下一集做一次給大家看看,讓各位對它有一個基本概念,以後在菜牌上見到這個名字,也知道是什麼,甚至自己動手,在家中做一下法國大廚。 另外還有 French Toast, 直譯是「法蘭西多士」,亦即我們港式茶餐廳的「西多」或「西多士」,不過,港式「法蘭西多士」在法國是沒有的,他們有另一款很相似的小食,所以這裡是供應法式的「法蘭西多士」,還是港式的「法蘭西多士」,真要吃過才知道。 另外還有一些地道的法國食品,例如 Baguette 法式長棍包、 Croissant 牛角包,這兩種食品在香港已經...

西式外賣店Prêt-à-manger怎樣讀?什麼意思?

圖片
早前幾次約朋友在金鐘午飯,那裏有幾間餐廳和食肆,店名都用上法文,但就沒中文名,這些餐廳和食肆的菜牌上當然亦有不少是法文。朋友們既不懂讀,又不知什麼意思。剛好知道我懂法文,亦曾教過法文,所以每次都要我教他們如何讀和解釋什麼意思。我想,這個情況其實很普遍,不如開一個 vlog( 影像網誌 ) ,不管是餐廳名還是菜式,凡是涉及法文的都討論一下,那麼日後談起法國飲食,大家就可以更容易溝通了。 好了,從地鐵站出來後,第一家遇到用法文做店名的食肆是這一家。應該怎樣讀呢?最簡單直接的辦法,就是問一下店員啦﹗ ( 現場訪問 ) ( 請問你商店的名字應怎樣讀? ) ( 是 pr ê t- à -manger) ( 這是一間法國餐廳嗎? ) ( 不是,只是業主是來自英國 ) ( …只有名字是法文 ) 店員的讀音基本正確。讓我重覆一片,這個法文名讀作 pr ê t- à -manger ,其中第一個字的 t 本來不發音的,但因後邊是一個元音 a ,所以要連讀,變成 pret-a 。 整個名字對於我們來說,最難發音的可能是 r ,它不像英文那樣發出捲舌音,而是震動喉部,有人形容那好像是要吐啖,也有人說像在漱口。這個音我們有些人可以發得出,亦有許多人發不出。發不出的怎樣解決好呢? 許多人索性會把它當作英文的 r 來發音,變成 pret-a ,那是可以接受的,但我和法國朋友談過,法國人聽到這樣會覺得不很舒服。研究一番之後,覺得可以把法文的 r 當成英文的 h 來發音,於是讀作 p-hat-a ,這樣法國人聽起來會覺得舒服點。 至於 manger 這個字,前半部的 man 發音像「芒果」的「芒」,後半部的 ger 要發濁音,不是像英文的 j ,所以不要說成「芒 j 」。我們廣東人可能難讀一點,因為粵語沒有這個發音,但說普通話的人會容易一點,因有這個發音。 那麼, pr ê t- à -manger 整個是什麼意思?那是等於英國的 ready to eat ,「準備好可以吃了」。 好,剛才說的是 prêt-à-manger 的意譯,但在法文字典內是找不到這個字的。那麼這字是如何得來的呢?靈感大概是來自法文另一個現有的字 p r ê t à porter ,中文譯作「成衣」,它的定義是按相同規格大批量生產的服裝。外賣店把成衣這個字中的 por...

Pain perdu gratiné鹹味的金黃皮法式西多士

圖片
法式的西多士 pain perdu 之前曾作介紹,這個名字在法國若沒有附加說明,基本上就一定是甜點。但近年法國飲食圈的一個潮流,就是將甜點調製成鹹味,法式西多士當然也可以啦﹗今次我就試將它改為 pain perdu gratiné ,先作聲明,這款是自創的鹹點,法國人聽到雖然會明白,但沒有標準。 做鹹味的法式西多士與做甜味的方法幾乎一樣,只是不用糖,改用鹽,而香料就不用雲呢拿,改用香草。為讓香草更出味,我先把它放到牛奶內加熱泡一會,然後將一條不新鮮、變硬的麵包切片,之後打蛋,將泡了香草的牛奶加入,再把蛋漿淋到麵包上,泡大約 15 分鐘。 當麵包吸飽蛋漿之後,就可以用牛油煎,待兩面都煎香之後,便可以轉移到烤盤,加上火腿、芝士,再放進烤箱裡烤。 好了,是談談法文的時候了。這個鹹點 pain perdu gratiné 內 gratiné ,來自 gratin 這個字,意思是在餸菜上鋪一點芝士或麵包糠等等,再放到烤箱裡用上火烤,最終會烤出一層金黃色的皮,那層皮就是 gratin ,而 gratiné 是將菜式變成加了 gratin 的意思。這本是一個法文字,但現在英文也直接採用,意思相同,只是讀音不同 。 現在鹹味的法式西多士煎好了,亦已經鋪上了火腿和芝士,可以拿去烤。約 10 分鐘之後就得出金黃皮法式西多士了。 補充一句,用了這個搶救方法,硬得像打狗棒的麵包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段神奇之旅,變得非常有彈性,口感也很好,與新鮮麵包和有千秋,那麼日後千萬不要再把不新鮮的麵包丟棄了。 如有興趣知多點,請登入以下的 youtube 連結,可以看到這篇文章的影像版:

Pain perdu - 真正的法蘭西多士,其實是這樣的...

圖片
香港的快餐店和茶餐廳有一款非常流行的甜點「西多士」,它的名稱譯自英文 French toast 這個字,所以全名應該是「法蘭西多士」。既然名為法蘭西,那麼它是否來自法國的甜點呢? 其實,法國是沒有我們香港的這種「西多士」。不過,他們也有一種類似的甜點,名為 pain perdu ,其中 pain 是英文的 bread ,即麵包,而 perdu 是動詞 perdre 的過去分詞,英文是 lost ,即失去了。所以整個字若翻譯成英文就是 lost bread ,意思是「失去了的麵包」。 按法國人的說法,做這款甜點,是因為麵包不新鮮,不過,他們所說的不新鮮,並不是麵包變質變壞,而是指麵包放過夜後變得很乾很硬,不好吃,若不想想辦法,就可能會丟掉,失去了。據說,按法國宗教思想或傳統習俗,是不應記把食物隨便丟掉。 那麼如何搶救它呢?法國人的方法很簡單,就是先打雞蛋,然後加入糖、牛奶,講究一點的再加入其他的香料,例如我今次就加入雲呢拿、朗姆酒等,當然也可以加其他的,例如玉桂之類。然後用這個蛋漿把麵包浸泡,直至麵包把蛋漿吸飽,之後就用牛油慢火煎,當兩面都煎至金黃色就完成了。 這款法蘭西的「法蘭西多士」,較「港式」的「西多士」做法略花時間,但吃起來更香、不油膩,麵包還很有彈性。另外,法國人吃它時可以加果醬、蜂蜜、甚至雪糕等,不一定要像港式「西多士」般只加糖漿。我今次就做了一款名為 crème chantilly 的法式奶油,和 pain perdu 一起吃。這款奶油是法國蛋糕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之一,如果大家有興趣,我會拍一段短片講解。 說到這裡,又想起金鐘的那間西餐廳其實也有 French toast 供應,但究竟那是 pain perdu ,還是港式「西多士」?有機會真的要試試。 * 如有興趣知多點,請登入以下的 youtube 連結,可以看到這篇文章的影像版:

Ratatouille不是老鼠廚師,而是一道法國菜,很易做也頗美味。

圖片
我曾在法國讀書十多年,返回香港生活很長的一段時間後,發覺香港人普遍對法國美食和美食文化認識不多,而法國美食在西方國家中又是最受推崇的,實在有點可惜,所以想做點介紹推廣的工作,亦希望能找到同道中心,可以互相交流。除了是blogger外,我也開始嘗試當vlogger,將每次的話題製作成短片,因為有些內容,是文字較難表述的,通過影片,既有影像,又有發音,就會更易明白。第一篇就讓我用法國南部的一道傳統菜式ratatouille開始吧。 早前在金鐘的西餐廳 Le pain quotidien 取了他們的菜單,看到有一道傳統法國菜 ratatouille ,中文叫作普羅旺斯燉菜,今天我就做一次,讓大家用眼睛品嚐這道法國菜。 這道法國菜的材料很簡單,基本上在香港全部都可以找到,包括:洋蔥、青椒和紅椒、茄子、翠玉瓜和西紅柿。首先是把所有材料切粒。 然後用橄欖油分開逐種炒香。 每炒好一種材料之後,就將之轉到一個較大的窩慢火燉煮。 趁著逐種材料炒香之際,也談談這道菜的一些資料。 其實它在法國一直不是什麼高級菜式,最初的時候,是供監獄中的囚犯,或者軍營中的士兵吃的,原因是又便宜又容易煮。而在法國軍人的俚語中, rata 的意思是指豌豆和馬鈴薯,後來才逐漸變成菜和肉,但都不是好的東西,而 touille 是來自動詞 touiller ,意思是攪拌、混合在一起,但從他們的角度看,就成為一窩爛泥一般,非常難吃。早期甚至有評論說,它是給老鼠吃的菜。 但從 1950 年代起,在法國南部,尤其是普羅旺斯重新整理這道菜的烹調,強調全部用上新鮮材料,而且要用橄欖油逐種材料分開炒香,炒材料的次序也有考究,最先是炒洋蔥,最後是西紅柿,當然,所有材料炒好轉入窩後,還要加入許多香草,包括 thym ,英文是 thyme ,即百里香、 romarin ,英文是 rosemary ,即迷迭香、 basilic ,英文是 basil ,即羅勒,以及一些稱為 herbes de Provence 的普羅旺斯香草。 經過這麼一改,這道菜總算獲得平反,甚至在 10 多年前有電影公司以 ratatouille 的名字拍了一齣卡通片。在影片中,有大廚再一次調整這道菜的煮法,而且擺設得很美麗。 不過,我今次用的仍是傳統做法,味道也不錯,大家不妨也試做一下,那就不用只有觀看,而是可以知道是什麼味...